亞泰光電一直以綠色理念不斷闡釋著這個南國都市的創業激情和創新熱望,它非凡的成長經歷也將成為深圳精神的最新篇章
文 本刊記者 馬麗 實習記者 梁郁連
深圳市亞泰光電技術有限公司是深圳民營企業里平凡而又獨特的一個。
從2004年遷入深圳到現在僅僅幾年,亞泰公司就從一文不名的小企業成長為國內設備狀態監測儀器這一細分市場的龍頭。2010年,亞泰公司年銷售額6300萬、納稅500多萬元。而在六年之前,亞泰光電的創始人鄭翔還只能“勒緊褲帶、砸鍋賣鐵”搞研發。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在亞泰公司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深圳民營企業的韌勁和能量,窺見深圳崛起的理由。
節能降耗的小小儀器隱藏巨大商機
“2006年全國因設備潤滑不良和摩擦磨損所導致的能源、材料與設備損失達9500億元。如果正確運用摩擦與潤滑技術知識,可以節省的人民幣估計可達3270億元,占GDP的1.55%。”
這是亞泰公司的總經理鄭翔在向《法人》記者介紹國內監測儀器行業時,給我國大型企業和軍工企業的機器磨損算的一筆賬,數目十分驚人。
亞泰公司到底做的是什么產業,能產生如此大的社會效益?
“機器不能說的毛病,我們用儀器把它測出來。根據各種參數,我們用科學的方法就能知道機器是否有故障, 什么故障, 哪里需要維修。”鄭翔爽朗地向記者描述儀器的工作原理。換言之,就是通過監測儀器檢測機器設備的運行狀態,確保機器設備正常運行, 少維修費用, 提高使用率。
“這在我國屬于比較新的一項技術”。談及公司研發的監測儀器,鄭翔如此表示。亞泰公司研發的是關于大型設備的監測診斷技術,屬高端裝備制造業,能推動節能降耗和低碳經濟。
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中國工程院組織國內數十位院士專家,開展“摩擦學科學及工程應用現狀與發展戰略研究”,覆蓋項目涉及航天、冶金、軍工、汽車、鐵路、船舶等行業。亞泰公司的技術和儀器,就廣泛應用于這些占據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
創新發明是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更是一個創新型企業的生命力所在。在自主創新方面,亞泰公司可謂成績斐然。
2007年,亞泰公司獲得多項專利和著作權。
2008年,亞泰公司被評為深圳市高新技術企業。
2009年,亞泰公司被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一躍成為全國狀態監測銷售前列。
目前,亞泰公司已然占據了高端裝備儀器檢測這一細分市場的龍頭,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競爭力。由亞泰光電公司獨立研發的鐵譜儀、潤滑油污染測試儀已申請了國家專利,另外快速油質分析儀、顆粒計數器、機械故障聽診器等一系列產品也相繼面市。這些檢測產品主要服務的對象是大型企業和軍工企業,為各大行業的節能降耗、安全運行做出了重要貢獻。
砸鍋賣鐵也要搞研發
2004年到2010年。六年時間,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成為儀器監測這一細分市場的龍頭老大。亞泰公司取得的斐然成績背后,凝聚了不少的艱辛。如果要給亞泰公司如今取得的斐然成績做個歸結,那么當中肯定有一點是“專注”。
“從讀研究生開始到現在都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做監測。”談及所在的儀器監測行業,亞泰光電的總經理鄭翔感慨良多。“有些人既做這又做那,一會去搞房地產,一會去辦個餐館。那些東西也好賺錢,但是我覺得做好一件事情不容易。能夠專注把一件事情做好,就是非常不錯了。”
2004年底,鄭翔從武漢來到深圳。“勒緊褲帶,砸鍋賣鐵,自籌資金搞研發”。在人員和資金都很緊張的條件下,亞泰公司開始接觸當時國內還很罕見的儀器監測領域。
“國內高端的檢測儀器,很多都要依賴進口, 對國防和軍工很不利”,這種狀況讓鄭翔頗感痛心,同時也讓他看到了自主研發的重要性,“真正引領國家前進的是科技,核心的技術和人才。”
短短幾年時間,由鄭翔帶領的團隊獲得了新型專利4項,發明專利4項,軟件著作權3項。其中,有兩項科技成果已經通過深圳市科技局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
2006年是亞泰光電進入深圳的第三個年頭,這一年不論是對亞泰公司還是國內監測儀器行業來說,都是一個轉折點。對于亞泰公司而言,多年研發投入終見回報,企業實現盈利。對國內檢測儀器行業來說,中國終于基本擺脫了依賴進口的局面,部分產品實現了出口。
對于一般企業來說,扣除出口退稅和各種優惠之后,企業納稅在2%就算合格。但是亞泰公司2010年6000多萬元的銷售額就納稅500多萬,納稅比例超過8%,亞泰公司對國家的稅收貢獻可見一斑,這也是鄭翔頗為自豪的地方。
還讓鄭翔自豪的是,公司去年才50多個職員,卻取得了人均產值100萬, 人均稅賦9萬的好成績,產值比2009增長70%,,稅收增長138%。在深圳土地資源緊缺,企業運營成本不斷增加的情況下, 亞泰光電依靠高科技轉變發展方式, 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綠色產業亟待扶持
“民營企業都是靠自生自滅,有能耐就上,沒能耐就掛了。”總結深圳民營企業發展的狀況時,白手創業起家的鄭翔深有體會,一語道出了民營企業生存的艱辛和險阻。
對比起許多國有大企業,民營企業能獲得政府的扶持是少之又少。但是民營企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份量越來越大,這些自力更生的民營企業已成為推動深圳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深圳市中小企業已超32萬戶,占深圳企業總數的90%以上,創造的GDP約占深圳全市的65%,繳納的稅收約占全市的40%,在促進經濟增長、增加財稅收入方面扮演著重要作用。
尤其是近些年來,以民營企業居多的高新技術產業一路“高唱凱歌”。
根據深圳市科技工貿和信息化委員會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深圳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首次突破1萬億元,達10176億元,比2009年增長19.61%。但在這些高新企業中,更多的是像亞泰公司這樣小型的民營企業。
深圳主管高新技術企業的部門領導私下常跟鄭翔說,根據亞泰光電公司的情況,步子完全可以更快一些,增長更多一些。對此,鄭翔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在深圳市建立全國最大的,實力最強大的集光電、光學為一體的研發、制造中心。
但是“說得容易,但做起來很難。”談及公司未來的發展前景時,鄭翔語氣間隱隱透著一絲焦慮,表示“壓力有點大。”“我們企業投入高,交稅多。如果政府能給我們多一些支持,應該會走得更快。”
亞泰公司戰略規劃未來五年將按50%以上的復合增長速度成長。為此,亞泰公司將投資建立水平較高的研發中心和科研人員。但亞泰公司位于科技園北區的嘉達大樓八樓已難以滿足研發和生產的需求。同時,亞泰公司擬請三個院士作顧問,建立博士工作站, 申請工程中心或重點實驗室,這些都需要得到政府等相關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扶持。
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和日益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產業結構調整刻不容緩,構建戰略性的高新產業鏈條是必須走的道路。而作為產業結構升級、實現結構調整的重要推動力量,深圳研發型、創新型民營企業在新的歷史時期又將肩負著新的歷史使命。
鄭翔有個想法,他在爭取將高端裝備制造業及其監測技術納入深圳市戰略新興產業,實現該行業的振興和騰飛, 為深圳和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
最新資訊文章